其他
招行不再“唯规模论” 隐藏实力在表外
上市银行半年报悉数公布。兴业、中信的总资产规模分列股份制银行第一、第二位,长期稳居“头号交椅”的招行仅排第三,身后还有浦发、民生紧紧追赶。这一局面看似压力重重,但笔者获悉,招行内部并没有“重夺资产第一大行”之类的计划,其年中会议聚焦讨论的投行、资管业务,对总资产的影响并不显著。从“资产扩张”到“聚焦投行”,是商业银行经营思维的一次彻底转换。事实上,过去10年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可视为“投行化”的先声。通过表外理财,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之外搭建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资金融通体系,收取管理费及业绩报酬,日益发展为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据统计,上半年全国理财资金账面余额已达26万亿元之巨,是表外业务的主体部分。只盯着传统的资产负债表,会忽略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也与商业银行“投行化”的潮流背道而驰。
招行隐藏的“表外实力”
银行是“资金的中介”,它把别人的钱借(存)到自己口袋里,再贷给有需要的人。资金从它口袋过一道,就在资产负债表上记一笔,交易风险由银行承担。
投行则是“资金的桥梁”,它把资金的供需双方撮合到一起,直接完成融资。由于钱不进它的口袋,资产负债表上没有记录,原则上也不承担主要风险。
商业银行讲“投行业务”,狭义上指债券承销、并购融资等;但广义上,非保本理财、主动代销也应归入投行业务的范畴。“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质上是一种撮合模式,连接资金和资产,只不过由于信息披露规范性、声誉风险等问题,银行很难完全做到风险中立,仍带有“资金中介”性质。
如果把表外理财纳入考虑,把股份制银行按业务规模排序,会发生什么情况?
图1. 上半年末,五家股份制银行计入表外理财的资产总额(单位:百万元)
这可以解释招行为何对总资产排名下滑不甚在意:它并不是“跑不动”了,而是把力气用在资产管理的赛道上,积累先发优势。也可以解释招行为何总资产排名第三,收入和利润却依然领先于股份制同业。
但这条路绝非一蹴而就。招行坐拥庞大的表外理财资产,也会有“幸福的烦恼”。
由于“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并未改变,银行仍需承担理财业务的风险。近年来监管层主导开发“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各银行探索“净值型理财”,都在着力引导理财业务回归“撮合”本质,但进展缓慢。一名海外归来的金融高管对笔者表示,欧美市场也曾走过这个阶段,后来通过大量的诉讼案件,最终才形成“投资者风险自担”。
更重要的是,表外理财考验银行的投资能力。据中报披露,招行2万亿理财中有9346亿元债券,占比45.7%,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余投资分布在非标债权、权益类投资等项。债券及权益投资与传统信贷有很大差别,银行需要向基金、券商学习相应的交易和风险管理能力;非标债权与信贷相似,但结构更为复杂,对银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招行已正面迎战。其上半年末的理财产品余额中,净值型产品占1.4万亿元,占比达68.44%,处于同业较高水平,其创设目标即是打破“刚性兑付”。同时,其资产管理板块也在大力提升投资能力,开辟“委外”模式,筛选优秀的投资管理机构来辅助投资。